图书馆新书推荐(一)

《强国时代》

 

3c896ff0c00a29fe93ec20f767532704_129969498_15392459064621n.png

 

本书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切入,紧紧围绕“强国时代”,从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等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进入强国时代的依据、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站在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的伟大判断,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即“强国时代”。本书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切入,紧紧围绕 “强国时代”,从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等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进入强国时代的依据、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这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国责任,并自觉自愿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读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的《主角》

 

9d55a865f89183789f071d4e4aa6b0b5_s29683411.jpg

 

此书确实是一部“秦腔皇后”成长史,是一本值得净手之后再读的佳作。全书共有三条主线。一是忆秦娥的感情线索。二是忆秦娥的学戏之路。三是配角人物的矛盾纠纷。

作者书中写道,“一生追求奇绝巧,日循舞台绕三遭。不懂世外咋喧闹,只愁戏里缺妙招。唱戏让我从羊肠小道走出山坳、走进堂庙,北方称奇、南方夸妙,漂洋过海、妖娆花俏,万人倾倒、一路笑傲;唱戏也让我失去心爱的羊羔、苦水浸泡、泪水洗淘、血肉自残、备受煎熬、成也撕咬、败也掷矛、功也刮削、过也吐槽、身心疲惫似枯蒿。 ”这大概就是最鲜活的她了。“ 千般折磨抿嘴笑, 唯有登台气自豪。 谁知后浪冲天啸, 百丈峰头打航标。” 在从艺的舞台上,她 “时或觉得新鲜刺激,时或懵懂茫然;时或深感受用,时或身心疲惫;时或斗志昂扬,时或退避三舍;时或呼风唤雨,时或草木皆兵;时或欧美环球,时或乡野草台;时或扶摇直上,时或风筝坠落、头脸抢地”,就这样“光光鲜鲜、苦苦巴巴、香气四溢,也臭气熏天地活了半个世纪。”

人啊人,无论你当初怎么鲜亮、风光、荣耀,难道最终都是要这样可可怜怜地退场吗?

 

中国共产党历史

 

7ae9645dc82395ec73f0a257c80b5904_t01874f5f4c97aaef02.jp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图书,由杨凤城主编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召开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到2007年十七大的历史会议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史》分为两卷,每卷分上下两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记述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全书分上下册,共98.8万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为方便读者阅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记述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也经党中央批准校订重印,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一并发行。

 

作家梁晓声的《人世间》:一部有些低调的好书

 

433826d0216679303b07076d85da8893_s29681174.jpg

 

《人世间》的书封上,梁晓声在看着世界。写完这部长篇小说,梁晓声70岁了。1月底临近春节,他刚刚在北京语言大学办了退休手续。除了知青文学代表作家,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似乎更贴近梁晓声近年来的创作。《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梁晓声说》《郁闷的中国人》…… 看多了社会,阅多了人,世界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思想越发凌厉,处世却平和许多,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沉稳而内敛的“大气象”,以至有读者说,《人世间》,一听名字就符合梁晓声的风格,也是他能写出来的东西。

本书115万字,上、中、下三卷本,梁晓声是手写的。一座北方省会城市,五口人的周氏普通家庭,十多位平民子弟的人生,在3600多页的稿纸上跌宕起伏。梁晓声说,《人世间》是自己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写《人世间》,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从最熟悉的城市平民生活,发散到社会各阶层。不少人在阅读时感慨万分,评论家刘颋说:“《人世间》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镇痛,以及这些人物在一次次碰撞和镇痛后寻找出路时的迷惘、执着、努力。这部小说无论从写法还是观念,都是非常朴素和传统的。好的小说需要沉淀,经历了那么多对写作技法的探索,我们或许应该反思,究竟该提供给读者什么样的思考?

 

马伯庸夜探碑林揭秘《长安十二时辰》

 

f939380eb0538244c87137215a7f0667_s29247343.jpg

作家马伯庸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碑林给了他很多灵感,书中多次出现的大钟即为现存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铸造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它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宏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而书中常出现的“十字莲花”、“景僧伊斯”等元素,以及对于景教的描写则是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线索展开的,石碑正面是汉文,旁边还有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也就是传入中国最早的一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碑刻的历史被抽丝剥茧,在马伯庸笔下展现出一幅幅盛唐恢弘包容的气概。

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斯人已去,诗卷长留,墓志所呈现的历史记忆,复原了诗人在文学创作之外的生活景象。摒除喧嚣,以碑刻为线索,探访国宝石碑的前世今生,重现文物背后的故事。夜话碑林博物馆让观众在新颖的模式和神秘的氛围中再次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2020年10月20日
浏览量:0